粽子的起源是中國最早嗎?日本、泰國、南島語族等地粽子的歷史是否更悠久?

隨著時間來到六月,台灣島上的端午肉粽節(並不是!)又開始有人爭吵起北部粽還是南部粽口味了,不過我發現今年有另一群人趁機帶入錯誤的觀念,打算透過強調日本、泰國和南島語族(包括在台灣的原住民)的粽子有更悠久的歷史,想藉此抹煞粽子本身在中華民族共同記憶裡的存在。

嘛,南韓人是一直想把中華文化佔為己有,身在台灣的「部分」漢人想的卻是把中華文化抹黑成毒蛇猛獸,把無知的恐懼強迫推銷給其他民眾。這群人連過個節,吃個東西都要搞政治化、扭曲歷史,一個國家有此等民眾哪裡還需要外面的敵人。要不是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地區,又有著華人的儒家思想作為我們的文化背景,否則台灣島遲早冒出一堆蓋達組織跟 ISIS(至於目的是撈錢的那個黑熊部隊就別談了)。

粽,或作糉,現在統稱為粽子,傳統以糯米為主的食品,用葉子包裹於其外,其中以中國式粽為主流,為端午節應景食品。多數台灣人習慣的粽子係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豆沙、绿豆、红豆、眉豆、黄豆、腊肠、鹹鴨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虾米、豬肉之類,並以水煮(即台式南部粽)或蒸熟(即台式北部粽);另外無論是日本、南韓、東南亞還是大陸各省縣市也都有各自獨特作法的粽子食譜,因此旅遊拜訪這些地方時可不要以台灣島上的生活習慣先入為主,甚至因為口味不同就到處謾罵批評他們是假粽子!

根據目前最早的文獻記載,西晉周處《風土記》已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是一種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食物,已具備今日粽子的基本型態,是目前可考證資料中最早的典故。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端午與粽子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就已經在中原民族逐漸發展開來。

另外在北魏時期的重要鉅著《齊民要術》卷九中也引用《風土記》記述了「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說法。後來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儘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才逐漸演變為今天用竹葉包裹米食的粽子。

粽子本身的烹煮技術原本就相當原始,也別說日本還是南島語族,只要懂得用火的人類幾乎都一定會不可避免地採用此種烹煮方式,例如現在最流行的荒野求生節目就經常運用此烹調技術,而且說不定一百五十萬年前的中國周口店人就曾經做過粽子呢。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被臉書上一小群毫無格調可言的人胡扯的謊言給影響判斷力!古中國的粽子起源如前所述可追溯至公元前的春秋時期(或許更早),在考古層面上也無法排除後來隨著征戰南蠻,傳給南島語族後又引進泰國、台灣等地的可能,另外日本的粽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時隨著兩地政治與文化經貿交流而傳進韓國、日本。

是故,除了用葉子包裹米飯這種粗糙的淺薄認識外,粽子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中華文化裡的既存歷史意義,才是粽子之所以在華人社會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的原因

所以你要是想問粽子的起源是不是中國最早,答案當然是啊!因為你問的是「粽子」,而不是其他民族的各種其他名字的食物,所以除了食物本身的價值外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

但是如果你想問的是用葉子包米的食物是不是中國最早,我只能告訴你「不一定」,因為這種討論根本沒完沒了,純粹淪為低級鄉民的口水民粹之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