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數學

  • 世界上最早提出月光來自陽光反射的人是誰?

    世界上最早提出月光來自陽光反射的人是誰?

    今天一個跟地球科學、宇宙天文有關的問題是「世界的歷史上最早提出月球的月光係來自太陽的陽光(又稱日光)反射的人是誰?」

    在公元前 500 年誕生於古希臘雅典的「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是一名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與天文學家,將哲學帶到雅典,影響了蘇格拉底思想。

    阿那克薩哥拉在天文學的研究中,發現月亮是土,比太陽更接近地面,本身無光,月光是由太陽而來,並且會被月球遮擋形成月蝕與日蝕。然而也是由於他的天文學違背了當時雅典人的宗教信仰,因此被控告不敬神之罪。

    因而目前全世界普遍認為歷史上最早提出月光來自日光反射理論的人,就是這位古希臘科學家。

    然而,在中國非常古老的一本天文與數學專業書籍《周髀算經》中,其實已經提及了「月光生於日所照」的描述:「日猶火,月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明盡。(記載於爾雅注疏卷六)」,換言之在那個年代的古學術界中早已廣泛知悉了月光來自日光的現象與概念

    雖然《周髀》沒有確定的成書年代,但傳聞是由周公所書,而周公逝世於公元前1032年,遠早於上面阿那克薩哥拉的年代。另外也有一說《周髀算經》成書於西漢末年。

    漢朝時,曾經在皇帝的面前有過一次辯論,是這樣記載著:「一位名臣反對讖緯,認為「月光生於月日之所照」,月蝕是地影所遮而產生,與君道有虧無關」,而這些內容全部出自當時身為漢朝古文經學家的學識,表示在漢代的古文中已經表明月光出自日光。

    另外,古代的明字「朙」,最早在漢朝、宋朝流傳下來的古籍中已有記載,例如《後漢紀·卷首》已寫道「…贍近乎通人之作然因籍史遷無所甄朙荀恱才智經綸足為嘉史所述當世大…」等文字敘述。

    在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對於「朙」字含義即作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明,古文朙从日。武兵切。根據說文解字注所解釋「..从月囧。从月者、月以日之光爲光也。…」中亦能發現古字的「朙」已經具有月以日為光之含義,甚至古人還特別設計這樣一個古字。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周髀算經》的實際成書年代是否在西漢,但無論是書名的「周」或是內文提到的周公旦(周朝政治家)、商高(西周數學家,對勾股定理的研究早於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畢氏定理)五百到六百年)、榮方、陳子、呂氏等人名與對話,都幾乎可以確定這是一部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出現的內容,遠早於希臘雅典阿那克薩哥拉的年代。

    因此如果要論最早提出月光來自日光而且有文字記載下來的特定人選,那勉強可以算是公元前五百年的希臘「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但是,有文字記載,只是無法確定特定作者的最早出版品,那就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周髀算經》。

  • 溫度換算:攝氏度C (℃)、華氏度F (℉) 與克氏溫標 K 三種溫度標準的數學換算

    溫度換算:攝氏度C (℃)、華氏度F (℉) 與克氏溫標 K 三種溫度標準的數學換算

    今天的問題是關於生活和科學中都相當重要的一個物理量「溫度標準」的數學換算/計算方式,也就是 Celsius 攝氏度C(˚C,專用文字碼 ℃)、Fahrenheit 華氏度F(˚F,專用文字碼 ℉)與代表絕對溫度的克氏溫標 K(克耳文(Kelvin),又有翻譯成開氏度)三種溫標間的相互換算方式。

    有關攝氏、華氏和克氏三種溫度標準的由來與設計標準,可參考《溫度標準(溫標)的歷史與演變》這篇文章的介紹。接下來我要來快速介紹這三種全球各有國家偏愛使用的溫度標準間的換算方式。

    ℃、℉、K 三種溫度標準(溫標)的換算

    華氏溫標℉和攝氏溫標℃的換算關係為:

    • 華氏溫度℉=(攝氏溫度℃*9/5)+32
    • 攝氏溫標℃=(華氏溫度℉-32)*5/9

    克氏溫標 K:

    • 克氏溫標 K=攝氏溫度℃+273.15
    • 克氏溫標 K=(華氏溫度℉+459.67)×5/9

    以攝氏溫標 45˚C 為例子,換算華氏溫標 ˚F 以及克氏溫標 K 會等於:

    • 華氏溫標˚C:(45*1.8)+32 = 113°F
    • 克氏溫標˚K:45+273 = 3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