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外國探險家尋找到 1800 年前的羅馬帝國沈船文章《Ancient Shipwreck Holding Nearly 100 Jugs Of Roman Supplies Found In Spain》的中文翻譯,內文提到探險家在沈船裡的雙耳陶罐中發現葡萄酒、橄欖油和番茄醬。不過實際上這短短幾句裡頭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說起來,番茄(中國大陸稱西紅柿)這種水果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地﹐在安第斯山脈至今還有原始野生種,早期無論是印地安人或是歐美人士皆把番茄當作有毒水果,僅作鮮艷紅色的觀賞植物使用。
番茄最初是在 16 世紀中葉才由西班牙﹑葡萄牙商人帶回歐洲,之後又在明代萬曆年間傳至中國。公元 1621 年,在中國《群芳譜》中最早有文字記載:「蕃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但是把番茄視為入菜的食材,卻是一直等到十七世紀才因為歐洲的饑荒,讓人們開始願意嘗試。換句話說,1800 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哪來的番茄醬?甚至連番茄都不存在於歐洲本土。
在看過原始文章《Ancient Shipwreck Holding Nearly 100 Jugs Of Roman Supplies Found In Spain》後,我們可以看到爭議關鍵字組其實是寫道「橄欖油、紅酒和魚露(olive oil, wine, and a fermented fish gut sauce called garum.)」,所以我完全不曉得中文翻譯為何會冒出番茄醬這種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近代加工食材。
說起這個魚露還是羅馬帝國當時使用很廣的調味醬料,原文中特別提到「Rome’s ketchup」這個專有名詞的介紹,如果使用 Google 翻譯過來倒是會變成「羅馬番茄醬」,或許也是因次鬧了個笑話。然而,Ketchup 在歐洲古代並不是番茄醬,而是指由發酵的魚腸所做成的醬,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魚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