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教導仁義精神的重要角色,不僅塑造了中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同樣也深深影響著如日本、南韓、北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鄰近地區的中華文化圈。而且,這一影響力甚至隨著東西方世界往來,逐漸擴展到了更遠的地方,如歐洲與美國等地區。

然而,有部分台灣人對儒家思想卻是存在了一些誤解和仇視,可能是因為儒學與自身的傳統中國文化緊密相關才產生的自卑、不想認同、敵意等複雜心理結合後逐漸誕生的時代謬誤。而這些人最習慣的作法,就是將儒家思想簡單地標籤化,並且扭曲儒學本質後,再刻意和奴性做連結。造成很多本身對儒家思想一點都不曾深入學習的人,卻能琅琅上口說著儒家思想就是奴性代名詞,讓人還誤以為是哪裡來的儒學研究大師的背叛。

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瞭解儒家思想,超越這些誤解,並尋找其中的哲學思想價值。

首先,必須對《論語》有一個清楚認知,這是一本由後人記錄的問答語錄,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間的對話。而所謂儒家思想就是在這些對話中產生的各種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的應用。

這些問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道德觀,但並從來就不應被視為僵化的教條。這一點甚至在孔子的基本思想中也是如此認為,他並不認同一成不變的僵化教育能帶來什麼好的影響。

而在論語中的每一段對話都有其特定的語境,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因此想要理解這些對話需要考慮到前因後果,而這對不同身份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理解上的歧異。

例如你用一個平民身分去觀看政治上的問答,就會感覺在政客管理下的自己似乎就是奴性。但實際上就算你不去學習儒學,難道你以為自己就超脫於社會之上了嗎?更白話的解釋來說,就是一個學理工的人,跑去跟政治系說你們的課程充滿奴性一樣荒謬 —— 懂?因為原本就不是給你看的。

此外,時空背景的差異也應該被納入考慮。雖然不是所有儒家思想都適用於現代生活,但其中許多討論人類基本原則的思想卻是不變的。

儒家思想關注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強調倫理、道德和家庭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雖然可能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但其中的核心原則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因此,我們應該超越對儒家思想的誤解和偏見,努力深入了解它。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學習,找出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家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智慧,這些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與他人互動,並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和和諧。

在現代社會,我們不應該把儒家思想視為束縛,而是作為一個祖先傳承下來的有價值文化資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價值觀。這種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有助於促進文化多樣性,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

share your though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Article information

release date:

author: